騰沖旅游人文地產(chǎn)推薦:國家級非物質(zhì)文化遺產(chǎn)--佤族清戲。
早在明末清初,湖北人源于古老的青陽腔,創(chuàng)造出了一種新的戲曲,被稱為清戲,又叫做湖北高腔,曾流傳在襄陽、荊州、黃岡等地,成為頗具影響的地方劇種。明代,云南騰沖甘蔗寨,因其特殊的地理,成為了騰越至緬甸南線古道上商旅、馬幫、軍伍必宿的驛站。上世紀(jì)50年代后,甘蔗寨也興起了辦學(xué)之風(fēng),在佤族中培養(yǎng)出了一代代初具漢文化知識并傾心于漢文化的村寨文人,而過往的商賈軍民中,也給甘蔗寨帶來了內(nèi)地的雅俗文化,其中就有熟悉清戲的戲曲藝人,這樣,清戲就在甘蔗寨傳播開來,久而久之,逐漸演化為佤族清戲。
佤族清戲,之所以稱為清戲主要是因為“清唱”,是因為人物上場時往往要先念引子或念詩,然后再唱或道白;沒有復(fù)雜的身段,臺上的做功均是依據(jù)演員對劇情的理解而發(fā)揮;演唱時,敲擊小勾鑼、小釵伴奏,每唱一句或一段即用“鏘齊鏘齊鏘鏘齊……”之類的鑼釵點隔開,烘托節(jié)奏氣氛,大鼓、大鈸、大鑼等都是后來添加以顯粗獷雄渾。當(dāng)?shù)厮嚾艘话惴Q武場為“打家事”,文場稱為“鋸弦子”。角色有生、旦、末、丑之分,古時不化妝,在上世紀(jì)80年代開始化妝,角色穿戴不一,服飾分衣、褶、蟒、靠,頭飾有盔、冠、巾、帽,還有髯口、靴、面具等;行頭不太講究,多為在普通布料上粘貼一些用紙剪的飛禽走獸之類簡單圖案。
佤族清戲的唱腔至今基本沒有變化,仍保留著它傳入時原生態(tài)的形態(tài),是一份珍貴的少數(shù)民族非物質(zhì)文化遺產(chǎn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