跟隨騰沖旅游攻略小編去看看騰沖的年味吧!
它是一桌過年團圓飯,歸家心切,舌尖鄉(xiāng)愁;
——和順三滴水。
一方水土一方人,和順“三滴水”發(fā)源于民間,是和順人“走夷方”每一次歸來之后、啟程之前的犒賞與慰藉。對于和順人來說,“三滴水”就是年的味道,家的味道,團圓的味道。
籌辦“三滴水”是和順女人的事,也是過年后一次隆重的親友聚會活動。幾天前就要把庭院打掃干凈,一水的景德鎮(zhèn)碗碟擦了一遍又一遍,喝咖啡的杯子早就放在客廳的條桌上,與手搖咖啡豆磨整整齊齊放在一塊。男人們除了邀請親朋好友外,就是把在外求得的名人字畫掛出來,以供賞鑒。
“窮走夷方急走廠”,為了尋求發(fā)展空間,和順人“走夷方”到國外闖蕩的生存方式,讓他們獲得了財富的積累、文化教育的興盛。和順得風氣之先,不僅僅表現(xiàn)在和順人的衣食住行中,更滲透在他們的精神世界里。
無論時隔多久,無論身處何地,和順人想起家鄉(xiāng)就會想起升起的裊裊炊煙縈繞著兒時的村莊,想起媽媽的味道就是那一碗甜咸交織醉人的“頭腦”。正是類似這樣的味覺記憶,讓和順“三滴水”不再單純是由一道道菜肴組成的宴席,更是一場美食包裹著情意的洗禮,“牽腸掛肚”成了“三滴水”滿足和順人味覺和情感的雙重表達。
和順洗衣亭,當?shù)靥赜械囊环N建筑樣式,凝結(jié)著思念,傳遞著溫柔。在外闖蕩的和順男人,掙錢以后,修建了洗衣亭,為的是不讓年復(fù)一年守望的女人們在勞作時遭受日曬雨淋。而和順女人的回應(yīng),就是“三滴水”里的那一道細串,用一縷縷的細絲,委婉地表達自己的思念。
細串采用當季的時蔬洋絲瓜、豆芽、韭菜搭配火腿、蛋片、里脊炒制。食材除豆芽、韭菜保留天然形狀外,其余都切成極細的絲狀。這三葷三素的搭配看似家常,實則精妙,熱油下鍋速炒幾秒便呈現(xiàn)出清脆、鮮香的口感,令人開胃。
和順“三滴水”作為家宴,較之一般宴席呈現(xiàn)出選材考究、加工精細的特點,制作的菜肴也以清爽養(yǎng)生居多。芙蓉什錦海參湯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。
為了匹配馬幫山遙路遠從海外馱來的名貴的食材——海參,和順人往往會精心熬制一鍋無比鮮美的高湯。
用老雞、老鴨、里脊肉切成大塊焯水去除血沫后,再加上以咸鮮聞名的云南宣威火腿放入砂鍋中加水熬制,文火熬煮整整6個小時后,湯色清亮如水,但滋味十分濃郁鮮美。在熬湯的過程中,干貨海參已經(jīng)用水發(fā)好切片,雞脯肉被捶打成泥放入模具上鍋蒸熟,時鮮冬筍切絲,這些食材被放入熬制好的高湯中,海參筋道彈韌,雞脯肉泥細膩綿密,包裹上湯汁鮮味十足。
木茲拉(音譯)是來自緬甸的香料。在緬語的發(fā)音當中,“茄”是燉的意思,只因這個“燉肉”加了緬甸的香料,別有一番風味,這道菜也就被稱為“茄肉”。
和順古鎮(zhèn)有幾百年“走夷方”的傳統(tǒng),如今還有一萬多和順人僑居海外,其中在緬甸的居多,所以和順出現(xiàn)緬甸風味的飲食就順理成章了。茄肉的烹飪方法與騰沖傳統(tǒng)菜肴小燉類似,用五花肉佐以蔥、姜、八角、香葉、辣椒、草果、木茲拉燉煮出來的“茄肉”,此時正散發(fā)出紅艷的光澤和木茲拉特有的辛香,恰好中和了肉食的油膩,只余肉香,令人食欲大開。
在“三滴水”宴上,頭腦是類似于西餐中飯后甜點的存在。和順頭腦因著“有頭有腦”這樣好的寓意,一直是和順人招待貴客的最高禮儀,占據(jù)著和順人宴客的餐桌。
把糍粑角、乳扇在熱油中炸酥,雞蛋液攤成輕薄的蛋片,火腿絲煎熟,煎好荷包蛋,準備些許蔥花,將這些食材依次碼好,澆上一勺加入甜白酒煮開的紅糖水,煎至酥脆的各類食材飽吸糖水,滋滋作響,入口綿化,咸甜相宜。據(jù)研究者考證,“頭腦”這一食品在四大古典名著之一的《水滸傳》中就出現(xiàn)過,這也證明了和順飲食和中原飲食的淵源。
菜品備齊,家宴開席。在騰沖,人們都喜歡用數(shù)字來概括宴席的規(guī)模,比如“八大碗”,就描述了菜品上桌的數(shù)量和狀態(tài)。而“三滴水”正是和順人家宴的傳統(tǒng)規(guī)制。宴席分果碟、正席、面點三次上桌,既滿足了老少團圓的口味需求,又表現(xiàn)了美味珍饈如流水一般連綿不斷的富庶。
和順多元文化交融讓和順飲食呈現(xiàn)出豐富多彩的特點,一場“三滴水”海納百川,既有中原禮俗和邊地風情的交融,又吸納了中、印、緬以及西洋飲食的味道審美,糅合了和順人走夷方的奮斗史,也飽含和順通達四海、兼收并蓄的精神營養(yǎng)。
一桌“三滴水”,凝聚了和順人對團圓的珍視,和順古鎮(zhèn)悠長小巷旁的每一所古老宅院里,都曾有過這樣的歡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