相傳很久以前,滇灘本土的傈僳族走山人和放牧人在大山中生存,為了方便,就把散放的雞宰殺了,收拾干凈,砍剁成塊或保留整只,放上鹽巴,在野生芭蕉葉或稍微寬大點的樹葉上搓揉,有時候還隨機加點深山里可隨處采摘到的香草、香味葉、辣棒香、山胡椒、竹葉、粽葉、黃絨花、綠燈草、馬蹄莘之類的調料去腥鎖原,增香提味。接著揀拾柴火,砍來竹子,把竹子每節(jié)削去一端作為填料入口。
一切準備停當,把雞肉塊或一整只雞塞進竹筒,填塞完畢,往竹筒里倒上隨身攜帶的蕎酒、米酒、苞谷酒或水,再用一根長竹片上下貫通,確保沒有氣流阻塞,然后用芭蕉葉、竹葉或者其他葉子將竹筒堵塞封口,又將竹筒直豎,用石塊或培土固定穩(wěn)當,最后在竹筒周圍架起柴火,四面同時點火烘烤。隨著熊熊火勢大發(fā)其威,約莫一個多時辰,一道解饞扛餓、噴香美味的下飯、佐酒之物就在野外閃亮登場。
燒烤人用腰刀劈開糊杵杵的竹筒,陶醉著雞肉的騰騰熱香,用竹筷夾起,或直接下手撕扯,塞到口中,“格滋格滋”,咀嚼著混搭竹子清香和其他野生作料氣息的金黃色肉塊,舌尖香郁綿綿,多味交織,那妙不可言的特別快感,簡直無以言表,唯有大快朵頤,專心享受。淋漓盡致吃喝完畢,唇齒留香,意猶未盡。清理罷火塘及垃圾,稍事休整,即刻精神大振,繼續(xù)走山放牧。
歲月的長河片刻不停,淙淙流淌。多姿多彩的大山生活依舊在延續(xù)。人們驚喜地發(fā)現(xiàn),當年走山人和看群人(放牧人)那就地取材,物盡其用的而又充滿智慧的操作,既方便又省事,竟然意外成就了一道精彩絕倫的大山美味——竹筒雞。
制作竹筒雞,本地土雞是最重要的食材。滇灘的村寨大多靠山近水,養(yǎng)殖條件優(yōu)越。土雞的飼養(yǎng)尤為普遍,幾乎每家每戶都進行數(shù)量規(guī)模不一的土雞養(yǎng)殖。山里人家在樹林間散放的土雞因為生活空間開闊,來去自由,青草、樹葉、野蘑菇、香蕈、蟲子、野果、植物花葉籽等林下食物充足,營養(yǎng)豐富,導致放養(yǎng)的土雞肉質勁道鮮甜,異乎尋常。品性上乘、綠色健康的原生態(tài)食材,也就衍生了一系列風味別具的舌尖美食,土雞肉可采用燒烤、黃燜、清湯、火燉、白切、鹽焗、鹽鹵、土包、肚包、竹筒等諸多吃法,吃貨的智慧和創(chuàng)造性思維永遠是無窮無盡的,制作美食的樣式層出不窮,且不斷推陳出新,道道美味皆催人垂涎,無法自拔。其中,延續(xù)傳統(tǒng)的竹筒雞堪為滇灘土雞系列美食中的一大亮點。
滇灘的土雞個頭不大,斤頭最多就在三斤左右,羽毛鮮艷,叫聲洪亮,體型矯健,來去自如,能飛身上樹,夜間棲息樹腰高處或竹架,簡直就是地地道道的叢林“飛雞”。“飛雞”因為動作敏捷秀利,野性十足,所以,制作竹筒雞時候,抓雞的過程也是一個充滿樂趣和刺激的挑戰(zhàn),和聰明而詭詐、身懷絕技的“飛雞”斗智斗勇,須得好一番苦苦周旋。有時,還不得不施展古老的獵捕技巧來完成抓捕,如食物誘捕法、下扣子、置竹夾子、網(wǎng)捕、用竹雞罩撲罩、用泥丸彈弓打,甚至弩射等,大有在山林間親臨實戰(zhàn),抓捕逃竄之敵的感覺,挺有意思的。
歷經(jīng)一通不尋常的抓雞周折,終于把土雞擒獲在手。把雞宰殺收拾干凈,砍剁成小塊。放上鹽巴、辣椒粉、胡椒面、草果等作料及十多種深山食材調料制成的秘料反復搓揉后腌漬數(shù)刻,讓鹵汁充分入味。
接下來的步驟是砍竹子,籌備烤雞的竹筒。滇灘多竹,村村寨寨,山邊水尾,幾乎大山深處的每一個角落,都有竹子的身影,只是品種不同而已。為隨機制作竹筒雞提供了方便。制作竹筒雞,人們多用金竹,金竹結構緊密,柔韌性好,竹肉汁水鮮甜,容易成就竹筒雞的竹香美味。若是要烤制一整只雞,選取大竹為宜。當然,竹子的選擇,也得視當時所處環(huán)境的具體情況而定。除了小孔的滑竹、箭竹、刺竹等不便使用,其他的包括苦竹、母竹、糯竹、攢竹等,都可以作為烤制竹筒雞的烤具。
隨著腌漬雞肉、砍竹筒、裝填、塞口、固定、添柴、起火等一系列工序按部就班展開,歷經(jīng)大火燒烤,小火調和,在耐心等待的時光里,一應天然食材在竹筒里精心醞釀,烈火把原本翠綠的竹筒緊緊摟在懷間,親密呵護、呢噥纏綿一個多小時,竹筒外表最終被燒烤得焦烏成炭、面目全非。筒口香氣“呼呼”外冒,金黃色的鹵汁和泛光的油脂“咕嘟”翻騰噴溢,竹筒雞的制作即大功告成。用刀具破開竹筒,視竹筒外殼雖“黑不溜秋”“敗絮其外”,卻“金玉其中”,混合竹香、蕉香和其他作料香味,色澤黃白相間、耀眼奪目的竹筒雞肉便完美現(xiàn)身。品嘗之,骨酥肉香,油珠淋漓,湯汁圓潤飽滿,肉絲略微甘甜而又鮮嫩爽口,五味調和,生津開胃,直接挑戰(zhàn)食客味蕾。
一干親朋好友,以藍天為幕,綠草坪為席,圍坐一起,芭蕉葉為桌,擺上竹筒雞,倒上竹筒酒,端起竹筒杯,捻起竹筷子,一邊喝美酒品美食,一邊暢所欲言,談天說地,閑話家常,肉香酒純情濃,歡聲笑語不絕于耳,其樂融融,樂趣無限!